近日,教育部發布2022年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其中將勞動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獨立出來,并發布了《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這是2018年將勞動教育列入教育方針后,依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的精神制訂的勞動課標首次露面,引發社會的關注和熱議。
該課標中根據不同學段制定了“整理與收納”“家庭清潔、烹飪、家居美化等日常生活勞動”等學段目標,60余頁的內容被一些媒體挑選出中小學生要學煮飯、洗衣、修家電等幾件生活勞動廣為傳播,顯然有以偏概全和標題黨之嫌。
引發眾多人的疑問的是;勞動教育怎么上課,怎么評分,要不要設置專職的勞動課教師,會不會教師布置學生的勞動作業最終變成需要家長完成,怎么在生活中持續開展勞動教育,這些問題都很實際。
出現這些問題的背景是大家知道勞動課不同于語、數、外等知識教學類型的課,但又受到思想觀念的局限,想要照著知識類課的方式上勞動課、布置作業、考試計算分數。所以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明確勞動教育的概念內涵、特點。
義務教育階段所開展的勞動教育基本內涵是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煉、磨煉意志,培養學生正確勞動價值觀和良好勞動品質。
與其他的知識教學的學科不同,勞動教育主要是社會實踐活動,突出實踐性,不是上課,而是要在做中學。正因為如此,勞動教育的責任主體并不十分明確,有效實施的不確定因素遠多于已經相對成熟的各門知識類課程。各地不同學校、家庭能給未成年人提供的勞動條件和場景各不一樣,課標中列舉的烹飪、養殖、修家電都需要學?;蚣彝ビ邢鄳膱鏊驮O備,養殖雞鴨等家禽在城市居民家里幾乎大都難以做到,即便在當下的農村也有大量家庭不具備條件;泥工、印染、木工、電子等涉及到材料,確實有一部分學校準備了一些條件,但大多數學校尚不具備這些條件。所以課標中列舉的各項只能供參考選擇,需要因地制宜,宜工則工,宜農則農。上述活動不是一般教師就能教的,還要有相應經驗的人來輔導。
勞動教育也不只在學校,需要在學校、家庭、社會三種環境中進行,需要家校社協同。不少家長擔心孩子回家做這些安全出問題,或變成家長的負擔,有的干脆讓孩子去看書做作業了。大多數家長很難系統了解勞動教育課標,或家長們普遍感覺規定的很好,但具體落實好像很難,如果沒有相關的評價,可能也會流于形式。
對勞動教育的評價也不能拿一張考卷烤一下就能得出多少分,據此下判定。而是要看勞動在具體的未成年人成長中所發揮的作用,是否解決了培養一個健全人的問題。但是人們的觀念和習慣中有較大的慣性將勞動教育形塑成應試的新增項,能否在升學中發揮作用。甚至一些媒體在傳“不久地將來,勞動教育也將會進入中考、高考,不會洗衣、做飯的孩子,將來上高中、大學也難了”。這種短視、功利的勞動因為它在“提分”上的效果遠比不上其他知識類的學課,必然不久就會被人棄之如敝履。勞動教育的評價需要根據勞動教育的特征注重評價內容多維,評價方法多樣,評價主體多元。根據學生年齡特征和培養目標,差異化設置評價內容。
避免勞動課要流于形式,關鍵是讓勞動本身有價值有意義。勞動教育必須放在生活當中,將它作為生活的內容之一,不能夠在生活之外另外設置一個勞動教育,過去曾經翻過此類出錯誤,比如在校園里堆了一堆磚,一班的勞動課學生把這些磚從甲地搬到乙地,然后二班的勞動課又讓學生把這些磚從乙地搬到甲地,這不叫勞動。要讓學生看到勞動對生活的價值和意義,能否實現生活幸福。能創造幸福生活,滿足生活向前向上發展的需要才是真正的勞動教育,如果這個問題沒有解決,勞動教育的一系列問題都難以解決。
勞動教育最終不會在課堂上,不能在課堂上講勞動,只能在與生活實踐深度融合,跟具體的學生的生活目標實現聯系起來才會持久并發揮最佳效益。(儲朝暉)
?